一、专业定位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牢牢把握电视传播和视听新媒体的前景及发展走向,培养学生对于广播电视整体格局、节目样态、采制流程的认知,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胜任在广播电视机构及视听新媒体的传播实务工作。肇庆学院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创办于2004年,办学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业已成为广东省内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出基地。专业办学以来,已向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西江日报、肇庆广播电视中心、肇庆政务新媒体中心等不同层级的媒体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历届毕业生每年都有学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在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下,本专业将继续保持应用型专业的特色,面向新闻机构与非新闻机构,培养兼具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熟练的媒体操作技能,能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二、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创意能力、扎实的新闻传播学功底和广播电视理论知识,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从事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策划编排、影视剪辑、节目制作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 “全媒体化”需求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三、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
基本学制为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3-7年。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各科成绩合格,最低学分要求需修满152学分。
2、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覚悟,较高的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3)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宽厚的人文文化素养以及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角色认知,掌握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人际沟通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
(4)身体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体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 知识要求
(1)掌握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具有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国家新闻宣传、传媒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掌握业界发展现状和交化趋势,了解国外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4)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阅读和使用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6)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能力要求
(1)具备与新闻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广播电视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评论、策划、管理等业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熟悉新媒体传播业务,能够把握媒体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趋势,掌握全媒体、融媒体生产、运营的能力。
(6)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科研能力。
四、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及 学分比例 |
课程模块 |
门数 |
学分 |
公共必修课程平台 (28.9%)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 |
9 |
19 |
基础素养与技能课程模块 |
10 |
20 |
国防教育课程模块 |
2 |
4 |
小计 |
21 |
43 |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10.5%) |
核心通识课程模块 |
5 |
10 |
拓展通识课程与辅助通识课程模块 |
2 |
4 |
“砚园大讲堂”模块 |
1 |
2 |
小计 |
8 |
16 |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16.4%) |
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
3 |
7 |
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
8 |
18 |
小计 |
11 |
25 |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21.8%) |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
10 |
21.5 |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
6 |
12 |
小计 |
16 |
33.5 |
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22.4%) |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
10 |
28.5 |
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
9 |
6 |
小计 |
17 |
34.5 |
总计(100%) |
73 |
152 |
注:
1. 标准总学时=学分× 16=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2
2. 本专业标准总学时为2480学时
3.“砚园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前沿性、学术性讲座,学术讲座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最低应修满2 学分,共12次。多修不再计算学分。
4. 学生可另外申请课外创新实践6 学分 (不记入总学分),该学分可冲抵拓展通识课程与辅助通识课程学分。
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除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外,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主要由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平台(含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含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平台(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三大课程平台和六大课程模块所构建。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平台着力于打牢学生的人文社科和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基础,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则透过专业必修课模块培养教授学生的采、写、编、评、播和制作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以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课程支撑。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瞄准广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工作坊、实训、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从做中学”,把课堂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传播实践应用技能。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2、核心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策划与编导》、《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融合新闻学》、《影视工作室》、《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的课程内实践环节。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的特色,本专业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中都设置了相当比重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设置的工作坊和实训课程。包括《数码摄影工作坊》、《融合新闻作品创作工作坊》、《专业新闻报道工作坊》、《影视工作室》、《出镜记者实务》等实践类课程。
第三、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广播电视学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大三和大四到媒体分别完成一个短期的认知实习和长期的毕业实习,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已逐步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教师中多人毕业于澳大利亚伊迪斯柯文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海内外一流的新闻传播类和传媒艺术类院校。教师教学科研方向覆盖网络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制作、影视文艺、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等多学科门类,为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保障。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过硬,多人次在省、校级等不同层级的教学大赛中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奖励,同时,多人次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社科基金项目,也有多人次获得过不同层级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本专业还聘请有校内其他院系的兼职老师3人,承担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同时,聘请有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和不定期开设专业讲座。此外,为加强学校课堂与业界一线的接轨,聘请有来自传媒一线的业界兼职教师多人,作为业界导师,不定期参加课程和工作坊,指导学生实践。
六、教学条件
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现设置有广播电视新闻实验中心,为本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实训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实验平台。该实验中心始建于2005年,是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017年入选)和校级实验示范中心(2014年入选)。
广播电视新闻实验中心下设有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演播厅)、新媒体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中心现有设备453套,其中数码单反相机30套,微单相机16套,高清摄像机30套,苹果电脑30套,同时还配备有80英寸希沃智能显示屏两台,以及无人机摄录器3台、吊臂、导轨、网络直播一体机、各种灯光音响等广播电视摄录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68万元,总面积约440平方米,可以满足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编和制作、播音与主持实训、电视访谈、影视后期制作、新闻的录播和组播、网络直播、网页设计及制作、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的教学需求。也可满足电视节目摄制录播、电视新闻采写、模拟新闻发布会直播、播音主持训练等实践实训环节的开展。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拥有肇庆市广播电视台、西江日报社、肇庆市政务新媒体中心和高要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市融媒中心(国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示范基地)、广宁县融媒体中心、阳西县融媒体中心(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示范基地)、封开县融媒体中心、鼎湖区融媒体中心、清远油岭瑶寨摄影基地等一批市内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专业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演播室摄影摄像教学场景
演播室摄影摄像教学场景
演播室播音主持训练教学场景
学生室外导轨拍摄教学场景
演播室模拟新闻发布会教学场景
新媒体实验室日间全景
新媒体实验室夜间全景
新媒体实验室视频剪辑教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