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文学院
首页院务公开新闻中心教学科研党建工作精品课程学生工作学院团委实验室招生师范认证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
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2022年招生>>正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电子白皮书(专业代码:050306T)
2021-12-29 11:40  

一、专业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专业之一。肇庆学院文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紧随传媒业创新发展趋势,契合肇庆学院创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和强调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立足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需求,创办的创新应用型专业。本专业秉承“能力导向、知识传授、素养培育”核心理念,着力培养能在各类互联网公司、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内容创意策划、内容生产、设计制作、营销管理,服务推广等相关岗位的传播实务工作,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工作需要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互联网时代所需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新媒体传播实践技能,能在各类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新媒体公司等团体,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从事媒介内容采集、编辑、策划、制作、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音视频策划制作等专业能力,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工作需要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

三、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为3-7年。 毕业条件:学生在学习期间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育 健康标准》 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各科成绩合格,修满 150学分。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

2、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政治觉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较高思想素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3)专业素质。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新闻传播从业者角色认知,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人际沟通和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质。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质,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知识要求

1)具有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和新媒体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及媒介融合的基础理论知识。

3)熟悉新闻传播、企业传播、政务传播、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领域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工作的政策、法规和传播伦理规范。

4)掌握业界发展现状和社交化趋势,了解国外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5)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6)掌握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等专业基础知识。

7)掌握网络媒介运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能力要求

1)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新媒体的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新媒体设备与软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2)具有较强的网络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具备参与或独立组织网络与新媒体调研的能力。

3)具备从事融合新闻业务的实务技能。

4)具备媒体创意的创新策划能力。

5)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6)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阅读和使用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四、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

课程模块

门数

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平台(28.6%)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

9

19

基础素养与技能课程模块

10

20

国防教育课程模块

2

4

小计

21

43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10.7%)

核心通识课程模块

5

10

拓展通识课程与辅助通识课程模块

2 

4

“砚园大讲堂”模块

1 

2

小计

8

16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16.7%)

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3

7

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8

18

小计

11

25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22%)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11

21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6

12

小计

17

33

实践教学课程平台(22%)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10

27

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9

6

小计

18

33

总计(100%)


75

150

注:

1. 标准总学时=学分× 16=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2

2. 本专业标准总学时为2448

3.“砚园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前沿性、学术性讲座,学术讲座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最低应修满2 学分,共12次。多修不再计算学分。

4. 学生可另外申请课外创新实践6 学分 (不记入总学分),该学分可冲抵拓展通识课程与辅助通识课程学分。

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除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外,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主要由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平台(含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含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平台(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三大课程平台和六大课程模块所构建形成。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平台着力于打牢学生的人文社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基础,专业教育课程平台透过专业必修课模块培养教授学生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内容创意和生产、短视频策划制作、舆情研判与监测等核心技能和知识,同时以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课程支撑。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瞄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作坊、实训、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从做中学”,把课堂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新媒体的传播实践应用技能。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2、核心课程

《新媒体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融合新闻学》、《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短视频创作》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的课程内实践环节。基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专业的特色,本专业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中都设置了相当比重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设置的工作坊和实训课程。包括《数码摄影工作坊》、《融合新闻作品创作工作坊》、《新媒体运营实训》、《短视频创作》等实践类课程。

第三、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分别完成一个短期的认知实习和长期的毕业实习,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已逐步构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教师中多人毕业于澳大利亚伊迪斯柯文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海内外一流新闻传播类和传媒艺术院校教师教学科研方向覆盖网络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制作、影视文艺、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等多学科门类,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保障。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过硬,多人次在省、校级等不同层级的教学大赛中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同时,多人次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社科基金项目,也有多人次获得不同层级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本专业还聘请有校内其他院系的兼职老师3人,承担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同时,聘请有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和不定期开设专业讲座。此外,为加强学校课堂与业界一线的接轨,聘请有来自传媒一线的兼职教师人,作为业界导师,不定期参加课程和工作坊,指导学生实践。

六、教学条件

文学院现设置有广播电视新闻实验中心,可以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实训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实验平台。该实验中心始建于2005年,是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017年入选)和校级实验示范中心(2014年入选)。

广播电视新闻实验中心下设有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演播厅)、新媒体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中心现有设备453套,其中数码单反相机30套,微单相机16套,高清摄像机30套,苹果电脑30套,同时还配备有80英寸希沃智能显示屏两台,以及无人机摄录器3台、吊臂、导轨、网络直播一体机、各种灯光音响等广播电视摄录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68万元,总面积约440平方米,可以满足非线性编辑、数据新闻采编和制作、电视访谈、影视后期制作、舆情监测、新闻的录播和组播、网络直播、网页设计及制作、文化创意策划、新媒体运营等课程的教学需求。也可以满足电视节目摄制录播、电视新闻采写、模拟新闻发布会直播、播音主持训练等实践实训环节的开展。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拥有肇庆市广播电视台、西江日报社、肇庆市政务新媒体中心和高要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市融媒中心(国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示范基地)、广宁县融媒体中心、阳西县融媒体中心(广东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示范基地)、封开县融媒体中心、鼎湖区融媒体中心等一批市内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专业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新媒体实验室日间全景


新媒体实验室夜间全景


新媒体实验室非线性剪辑教学场景

学生网络直播校园模拟新闻发布会

演播室数码摄影摄像教学场景


演播室摄影摄像教学场景


演播室播音主持训练教学场景


学生室外导轨拍摄教学场景


关闭窗口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肇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电话:0758-2716310   邮编:526061  E-mail:wenxueyuan@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