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连续3届肇庆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主干课程,2007年获得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主干课程。自创办1998年肇庆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课程就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执行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000年肇庆学院独立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独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002年和2004年,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模块建设,2004年开始,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群基础,并在教学计划中完成课程开设工作。2005年开始启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立工作,多媒体(PPT)教学软件已经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已能自如运用PPT教学软件进行教学。随着学校的发展,中文系(文学院)又先后设置了高级秘书、广播电视新闻等方向,本课程依然作为基础课而存在,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打造,本课程逐步走向了成熟。2002年被确定为校级合格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文学就是一个大世界,它是广阔的自然世界,所以法布尔写了《昆虫记》;它是广阔的社会、文化世界,所以马克思说从巴尔扎克的作品里看到的东西比任何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看到的多得多;它更是一个广阔的心灵世界,所以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是心灵史。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种分法:1917-1949。第二种分法:晚清(1895)-1949。第三种分法:民国时期文学(1911-1949)为现代文学,共和国时期文学(新中国成立至今)为当代文学。第四种分法:汉语新文学,1917至今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和海外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的文学。第五种分法:1917至今。“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不只是时间概念,还包括文字(现代汉语),它是文化、时间、审美概念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的审美表现,同时还受到外国文学与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其核心就在“中国”,即中国背景、中国文化、中国情思、中国文字、中国书写。而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不是中国古代文学,其特点就在于“现代”,除了写作形式的改变(用白话文,借鉴外国形式),还反映或折射出现代中国人(尤其作家)的情感、思想与状态,只不过它与中国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为传统不是断裂,而是生长;传统不是过去,而是演变,是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河流与文化河流。
本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轨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差异或独特性。鉴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经典的巨大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更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阅读和生活状况,因而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有效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提高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