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文学院
首页院务公开新闻中心教学科研党建工作精品课程学生工作学院团委实验室招生师范认证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
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解答者>>正文
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
2015-03-17 11:51 黎保荣 

第一,除了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精神的锻炼,即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会一代比一代强,至少不比自己差。这也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根本区别。我说过作为一位教师,希望学生出色,这是理想;而希望学生懂得爱,这是更大的理想。上大学同样如此,为了出色,也要懂得爱。我有的朋友是老板,他们娶的也是大学毕业的人(或者是同学,或者是别人介绍),他们认为上过大学的懂得道理,不会野蛮无礼,教坏孩子。(当然不能说一般市民和农民就教育不好孩子,例如鲁迅、沈从文的母亲都不是知识分子;而且成才最终靠自己的努力)

第二,我那时候,一个省级中学也就考上十几个最多几十个本科,其他很多同学考不上大学,或者马上嫁人,或者打工,或者务农,等等,所以觉得自己能考上大学很幸运,也很知足。现在虽然大学生多了,竞争大了,其实竞争丝毫不比民国大(请看郁达夫1924年写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何况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而且试想想,如果一个班刷掉大概一半同学,被刷掉的是否愿意?

第三,例如韩寒休学,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时代不同了,现在想像韩寒一样出来,很难,你看其他的青春文学作者如郭敬明、蒋方舟等人,基本上都有本科学历。以后读大学可能没现在那么容易了。

第四,即使是什么超男超女,成功者都似乎有较大背景!

第五,要闯荡必须有很强的能力和意志力,还要有很好的机会。“我要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要怎么做?”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问自己的问题。按照北大教授张颐武的说法——如今“80后”、“90后”不约而同地出现一种抱怨文化,并在互联网上放大他们的声音。他们对社会的要求很高,同时却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年纪轻轻就要求家里、要求社会提供优越的住房条件等。社会可以给你更多的关爱、去想办法帮你解决困难,但实质性的问题还需要个人去面对,去奋斗。这是社会应该提供的,但不是你应该要求社会的。你有社会责任,你要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之后,才能对社会有更高的要求。追求公平正义是指社会起跑线的公平正义,但所到达的终点必定有所不同。社会应该对每个人公平,提供平等的成功机会,但是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平等(如个人禀赋,家庭背景等等),所以要对社会有责任、有承诺,同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

第六,知识的所谓实用与不实用只是相对的,例如学行政管理之类好像实用,但他们的思维反而不如学文学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把思维(以及相关能力)锻炼出来。有的企业经理或老总看了一些中本学生的文学作品,觉得思维很独到,就将其招了去策划部。(但是不能抄袭,原因有二:其一,抄袭就不必上大学,因为幼儿园小孩就能对着书本抄写;其二,若被发现会影响个人和学校声誉,我们在一些征文比赛中就发现抄袭的)

第七,有的同学可能对大学缺乏文学气息失望,其实不必如此。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系主任就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是培养文字工作者的地方(写作也包括文学写作和公文写作)。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写,都热爱文学;文学只是一种学科,一种能力,一种兴趣,一种人生体验的方式,它不能强加给别人,就像不能将任何学科、任何个人喜好强加给别人一样,这叫“己所欲,勿施于人”。

第八,有的同学对文学院专业(例如文学)不感兴趣,或者暂时没有培养起兴趣,他没有发觉文学其实并不枯燥,是最具创新性的行业之一,所以学校的西江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放在文学院;文学院的学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探讨文学,例如从宗教、艺术、哲学、旅游、科技、教育、心理、传媒、影视、体育、军事、地理、历史等等,不过这也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不是泛泛而读。大学生要读两种书,一种是经典(流传千百年还被人阅读),另一种是自己感兴趣的,都要读,读前者是为了提高,读后者是为了放松。不想读的时候,就写自己的心情、思考,或者去实践,去运动。

第九,即使纯粹从就业上说,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精神锻炼出来。例如要做中小学老师,水平要高于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水平才是真正的有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湖泊、江河甚至是大海,这才对中国教育有好处,而非混饭吃;而且现在的中学教学和以前相比,更需要广阔的视野、扎实的知识,而这是大学给予的,并非中学给予的,所以如果现在眼里就只有中学的知识,就是狭隘和悲哀。文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写作这两种基本能力,以及言说、思维(分析、捕捉)、实践这三种重要能力,至少训练好其中两种。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有能力的人,脚踏实地头脑灵活的人。

2、文学是个专业,但同时又是适应能力比较强、适用性比较广的专业,例如它同时和文秘宣传、新闻传媒、影视、艺术、教育、企业、文化产业等等相关,它不只是文学自身,能力、思维有时候是相通的,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业。例如我的硕士同学考上人民银行公务员后,因为原来进行过严格的论文写作训练和思维训练,所以写起金融业的调研报告写得比金融专业科班出身的还好,很快得到提升。而且任何人的能力都是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爱与尊重,等等,专业能力只是各种能力中的重要一环。

3、作为文学院的学生,要在知识技能扎实的基础上,训练其他能力,或者拓展中文学子的从业途径,闯进文化产业市场(见赖老师的讲座新闻,和我给你们讲的相关思考)。

4、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要选择什么就要往哪方面努力,教师、文秘、考研、公务员、企业、文化产业等等需要什么能力,就要训练什么能力,不要到头来一味抱怨和后悔;也不要一味地说自己没有后台背景这一类的话,这些东西你有是幸运,没有也要靠自己打出来(有的是毕业十年左右才闯出来的),不用举什么名人事迹,个人奋斗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有不少朋友就是在完全没有背景的基础上当上教师,当上老板,当上博导,考上市的省的国家的公务员(如外交部),诸如此类。问题是你做了什么,能力是否过硬,精神是否坚韧灵活。

5、对于期望就业的城市,预先了解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准确定位自己。哪一个城市之类是很难定位的,但是城市或者县镇的类型定位是必须的。自己吓自己没有必要,还是那句话: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有能力与精神的人。

第十,附上我给你们讲过的一些话(见我的《是教师还是牧师》)。

1、一个人可以抱怨,可以迷惘,因为这使到心理得以宣泄,思考得以更新。但是一个人不能一味(长期)抱怨和迷惘,因为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假如一个人大一的时候长期抱怨和迷惘,那是无控;大二还是长期抱怨和迷惘,那是无智;大三依旧如此,就是无耻;大四照旧如此,就是无用。

2、人可以自卑,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家庭影响,诸如此类。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正向自卑,例如崇敬、谦逊和自控(有的人在心理上将自卑进行到底,只不过因为勤奋和思考的习惯,让其在行动上控制了自卑),我们不提倡反向自卑,例如妒忌、怨恨、自负与自弃。

3、一个人可以功利。所谓“功利”,大概是为了现实的、物质的目标而努力,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功”在个人,“利”在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可以是功利的,但是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非功利的,你可以确立一个比较功利的目标,但是当你为了这个目标去学习,你就不能不投入你的热情和兴趣,而热情和兴趣恰恰是非功利的东西。以上可谓“进化的功利”。其实人类还存在着“退化的功利”,其一是冷漠势利,其二是懒惰等利(发现现在人们包括学生貌似功利,其实也是退化的功利,因为一个人为了功利的目标,例如成名成家发财等等,都会努力争取,现在不少学生缺乏这种功利性努力,比较懒惰,等着天上掉馅饼,所以我说是退化的功利)。

4、何谓个性?建立在自我反思(认识)与能力锻炼的基础上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性,因为缺乏自我反思(认识),人就看不到自己,缺乏能力锻炼,自我就树立不起来;否则所谓的个性张扬只是个性泛滥。

5、当一个人强大到自成风气的时候,他是贤人;当他强大到改变风气的时候,他就是圣人了。

6、暂时没有方向的生活有三种情况:兜风(闲逛,随心所欲)、迷路(迷茫)、堕落(醉生梦死),几者都需要归宿,现实的目标的归宿或者精神心理的归宿。暂时的迷失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时间不要太久,否则较难翻身,如曹禺《北京人》的曾文清一样成为废人。

有明确的方向例如目标,但是也有大致的暂时模糊的方向,就是做好身边的、手上的事情,让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得到一定的锻炼,以后自然会引导出自己的方向。鲁迅惊呼“反抗绝望”;卡夫卡叹息“不要绝望,也不要因为自己从不绝望而绝望”。

7、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自爱自强自控自省,自己负上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不把责任随便推给他人和社会,就是对自己负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例如为自己的懒惰、自弃、抄袭等找借口),因为万一找了第一个借口就会有无数个借口。

8、有的同学问我关于方向目标的问题。我想第一要进行身份确认和寻找,我是个农民,如果我只是认为我的身份是农民,我也不会读大学读博士。第二,要问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第三,要自我反省,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能力没读多少书,这些都是假的,我也是上到大学才读了两百本书(高中没多少书读),换言之不要找借口。第四是精神的韧性,或自我控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这需要培养一种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不少人觉得我很聪明很勤奋,其实我也只是习惯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第五,做好身边的事情,目前的事情,会慢慢引导出自己的方向,至少不会浪费时间浪费青春。

关闭窗口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肇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电话:0758-2716310   邮编:526061  E-mail:wenxueyuan@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