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文学院
首页院务公开新闻中心教学科研党建工作精品课程学生工作学院团委实验室招生师范认证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
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解答者>>正文
把学习变作快乐的过程
2015-03-17 11:51 黎保荣 

“快乐”的几种内涵:一是欢乐(笑意盈盈);二是相对轻松;三是平静(平静是最大的快乐);四是化苦为乐,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例如你冥思苦想后的发现,艰难写作后的文章发表或者获奖,玄思学习问题而进入人生化境,等等)。

前言

以个人内心的圆满面对残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协调物质的、成功的追求,以信仰来面对缺乏信仰的世界。“人生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从知识上如此,从精神上也如此)。

“十岁的神童,二十的才子,三十的老不死。”保持好奇心、进取心和探索的欲望,使得青春延长、智慧生长。

何谓个性?建立在自我反思(认识)与能力锻炼的基础上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性,因为缺乏自我反思(认识),人就看不到自己,缺乏能力锻炼,自我就树立不起来;否则所谓的个性张扬只是个性泛滥。

何谓学士?“学”之求精专阔大,“士”所贵独立自由。

当一个人强大到自成风气的时候,他是贤人;当他强大到改变风气的时候,他就是圣人了。

一、“使学习变得快乐”所需要的精神

1、培养兴趣。

(兴趣与快乐,兴趣与志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的学习是最自由、最快乐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是自发的,有时候是培养的,无论哪一种兴趣,都应该用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来支撑,当然,如此一来,兴趣就不再是兴趣本身,而变成了与你的方向、理想相关的“志趣”了。

2、相对非功利。

(其一、目标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其二,非功利与热爱的关系。其三,非功利与务实、扎实、恒心的关系。其四,看似无用的东西对人生很有用)

学习的目标可以是功利的,但是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非功利的,你可以确立一个比较功利的目标,但是当你为了这个目标去学习,你就不能不投入你的热情和兴趣,而热情和兴趣恰恰是非功利的东西。现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中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薄弱,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只有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学术而学术,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知识和学术本身,而非一个功利性的东西上,也只有如此,学习才能持久,才有兴趣,才能有所成。这是一种对知识、事业、真理甚至信仰的热爱。我始终相信:有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很充实;无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比较空虚。这种热爱需要真诚,需要个人的坚韧,有时也需要环境风气的配合。当然当一个人强大到自成风气,或者改变风气的时候,他已经是贤人,甚至是圣人了。归根到底,热爱是一种宁静的精神,以热求冷,以动求静,生命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非功利”学习并非“不务实”,在我眼里,“务实”有两种含义:一是扎实踏实,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实事求是,要勤奋,能吃苦,或者化苦为乐的扎实追求,持之以恒的追求,这需要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二是现实,会处理现实事务。而那种庸俗势利,眼里只装着金钱与权力等等功利性的东西,唯利是图,甚至务实到害人的地步的做法和思想,我不把它叫做“务实”,而称之为“庸实”。其实不少商界人士并不庸俗,反而讲究非功利的学习,例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就反对读一些《穷爸爸富爸爸》之类功利化的书以及急功近利的读书方式,强调通过阅读文史哲著作来增加人生底蕴的厚度,他认为从表面上看,读这些书,跟你未来做的事情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她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基础,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厚度,奠定了你这个人后来发挥的余地有多大。

相反我们有些学生太过功利了,我们的学生有的以找工作为理由应付(甚至抄袭)毕业论文,殊不知自己的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没有通过扎实的毕业论文写作得到提高,找工作也比较难(所以我要求学生大三下学期扎实写完毕业论文初稿、大四开学一个月内定稿,以后无论是实习还是找工作都比较自由,又不至于应付毕业论文,使得能力得不到锻炼)。记得请了一个专科毕业、在任教师的学生来做就业指导演讲,最后以留校清华的A君和出身清华而从商的B君对比来贬低前者,这其实是非常狭隘和功利的想法,因为从金钱角度看,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未比得上大商人,难道他们就不如商人吗?所以我说这个同学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但是绝对不是优秀的教师。这种功利化除了中国实用理性、家庭教育等等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中小学教育的超级功利化,中学不说,只要看看现在的小学教育你就会晕倒,据我所知,现在珠三角的一些地方连小学都非常功利,作业多多,考试多多,甚至搞月考,谁都知道,应该让小学生相对自由的成长,如此的小学教育差不多是在摧残“祖国的花朵”!归根结底,还是制度问题,有的小学校长、主任跟我说,他们也明白这样做不对(使得学生早早丧失学习兴趣),但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这样做来出政绩,你没有办法。我不知道这样的校长、主任、教师有多少,但是“不懂教育的来管教育”应该是历来的一个弊端,这反映了我们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关于以上“务实”的含义,我认可的是前二者,“非功利”至少是建立在“扎实踏实”的基础上的。人生不只是生活本身,还有高于生活融于生活的事业追求和精神追求(通过事业追求达到精神追求),这就是“非功利”的精神核心。其实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对人生是很有用的。

3、自我控制、自我规划。

(其一,自我控制与成熟、发展、态度的关系。其二,自我控制与不为自己找借口)

培养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决定一个人有多大发展的标准。自我规划,不仅要有短期的学习、实践计划,还要有自己的目标、方向或者理想。其实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命运,能够成就一个人的因素,智力因素在最初起很大作用,但是态度或者大而言之非智力因素(意志、兴趣、理性、理想、耐心、专心、视野等等)可以说发挥着更大的(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杨振宁很聪明,但是如果他不坚持长年累月的做实验,缺乏恒心和专心,他也不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例如“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高考三次落榜,英语不及格,但正是这样的人创办了专门教人外语去留学的“新东方”,这不能不说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锻炼身体、控制情绪等等也是自我控制(规划)的重要内容。自我调控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例如为自己的懒惰、自弃、抄袭等找借口),因为万一找了第一个借口就会有无数个借口。

4、自我挑战。

(其一,自我挑战与基本技能。其二,自我挑战与创新观念与能力。其三,自我挑战与自我协调。其四,男生应该逼一下自己,否则不像男生,因为“男”字是用“力”举起一片“田”地(土地))

我常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的能力、素质如何?客观地说,我把这里的学生分为几种类型:勤奋进取型、积极实践型、聪明而未觉悟型、自以为是而懒惰型、欲望较多而努力较少型、爱抱怨而不愿努力型、得过且过型、自暴自弃型。这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情况,这是难点,也是值得突破与自我突破的临界点。

就毕业论文写作来看,我指导的十个学生,基本上不具有选择新颖题目的能力(题目、思路都是我给的),但是他们的文字组织能力还过得去。曾经有人把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生论文给我看,题目是学生自选的,组织表达能力较强,不存在抄袭情况。我指导的学生定稿后,我个人将他们分为2:5:3的比例,就是说有2个同学的写作表达能力与国家重点大学的中上程度学生相当,5个同学略弱一点,3个同学更弱一点。但是从创新性思维来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1个同学能够超出我的想象。(应该说有些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只是不会提升)所以我所说的“自我挑战”有两层意思,一是向自己的文字组织表达能力挑战,力求写得更好;二是向自己的思维能力挑战,期望在创新性上有所突破。我一直给学生强调,“你可以暂时缺乏创新的能力,但是不能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可能短期不能达到,但如果你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必须如此,即使自己难为之,但是应该落实到以后对你孩子的教育中,才能一代比一代强,至少不比自己弱,如此中国才有希望。”以上说的是专业能力的自我挑战,大学生面对的挑战很多,包括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等,能协调最好,不能协调只有择善而从,择趣而从。但是专业之外的挑战也应该以不放弃专业的学习为前提,因为看似无用的东西是最有用的,“人生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厚积才能薄发。

5、朴素与博大。

我把朴素分为物质的朴素(简朴,不奢华)和精神的朴素(真诚、天真、宁静、不争)。

而对于博大,我认为博大基于尊重与爱,不只是爱亲人、师友的情爱,还要有着对知识、事业、真理甚至信仰的热爱,有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很充实;无所热爱,一个人的精神会比较空虚。宽容导致博大,那是博大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博大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境界。

二、“使学习变得快乐”应运用的方法

首先是博览。

(其一,博览的作用:培养思维的开放性甚至逻辑性,提高修养,做大学生,不做高中生的延伸。其二,博览的数量与博览经典。其三,博览与精神:“只有先做书呆子才能不做书呆子”)

现在不少家长就用中国古代诗词、典籍和现代文学作品(小说为主)教育熏陶自己的小孩,中文或者文学阅读对于思维的开放性甚至逻辑性具有良好作用。一般而言,阅读能力强的人,他的思维能力都不错。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重视文学文化经典背诵的效果之一就是通过经典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修养。杨振宁曾经多次提到,他在初中时已经学完了高中的数学,本来想继续学习大学的数学,但是他父亲决然让他学习中国文学,他后来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因为这其实是把数学的精确性和文学的开放性结合起来训练他的思维,提高他的修养,所以他30多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应该说这一决定对他影响甚巨。且不说他,现在的很多高考状元其实都是文理俱佳的,没有偏科。即使是爱读文学而偏科的人,他的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例如钱钟书,数学不及格,但嗜好文学的习惯使他成为一代宗师;像韩寒,只有语文及格,但不影响他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

根据这一认识,我要求本科生大学四年至少读60-100本书(包括古今中外的作品、理论、史料,包括本专业之外的书也可以博览;而且最好是读经典,而非快餐文学之类的东西,因为读经典与读快餐文学之类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高而影响深远,后者低而影响恶劣,你的水平再高也只是快餐文学的水平),这其实要求不高,因为一年才15-25本。我现在教2008级学术论文写作,有的学生听了我的关于博览的看法,说自己前面两年多简直浪费时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只是看了10多本书,以后要有个计划才行。我教过的2009级有的学生听了我的话,第一年看了30本左右,但是这样的学生有几个呢?能够理解我的苦心的学生有几个呢?我没有做调查,也不必做调查,事在人为,学生不为,你没有办法!北大博导谢冕先生说得好,“只有先做书呆子才能不做书呆子”,没有一个大的阅读量,视野就不会开阔,思维就不会提升,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缺乏坚持,也很难有大的效果。

其次是精专。

(其一,系统地阅读。其二,多读专著和作品,少读教科书。其三,系统地做笔记)

所谓精专就是要有系统。第一要系统地阅读,除了博览古今中外的作品、理论、史料之外,大二开始系统地阅读你感兴趣的学科的相关书籍。第二,少读教科书(略读一遍就够了),多读专著和原始材料、作品,因为教科书主要是奠定你们的基础,它不具有精深、创新研究的特征(除非那本教科书是名家的专著,例如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性的专著应该占你所读的书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否则你光是看材料和作品,思维比较难提升。第三,系统地做笔记。主张大家做摘抄笔记之外,多做专题笔记,一个个专题做下来,对你思维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比较有帮助。我们经常说“在博览的基础上做专题”就是这个意思。如此一来,让专题、系统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到你的学习与观念中,对你一生将起着较大作用。

再次是思考。

(其一,注重基础说的双重狭隘,思维的概括性、条理性、逻辑性。其二,思维的变通性、细致性或者创新性。其三,思考与自学能力。)

我给小孩讲故事,讲到一个巫婆把莴苣姑娘送到一个没有门和楼梯只有窗户的楼上去,她问没有门和楼梯,姑娘是怎样上去的?我说是巫婆用魔法送上去的。她又问,既然用魔法,哪么巫婆为什么还要抓着莴苣姑娘的长头发上楼?我觉得不能低估或者忽视小孩子的问题,这就是她的思考,是写作者和我都没关注的思考(至少作者没有交待清楚),小孩子发现了问题,而作为大人的我却熟视无睹,真是惭愧。例如给她讲安徒生的《野天鹅》,里面有伊莉莎不能说出用荨麻织披甲的秘密,否则前功尽弃的文字,她就说那伊莉莎虽然不能说,但她为什么不写一张字条告诉国王呢?还有读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面有“唯有门前镜湖水”一句,她就指着说——门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门,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前,湖是“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湖!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思考(什么叫“得意”?什么叫“斯文”?等等),此不赘述。(我不觉得她多聪明,只是相对安静)现在有的大学生不爱思考,我不相信这是能力的问题,只愿相信这是态度的问题。

现在有的人思维比较狭隘,他们认为大学生只需要注重基础,不需要创新。据我的观察,这种人的思维具有双重狭隘,第一重狭隘是把注重基础置换为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基本的思维训练或者启发。我觉得思维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就是大学生应该注重的基本的思维特征,否则很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光是学习背诵了一些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和拓展。在我指导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的同学严重缺乏思维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一万八千字的论文啰啰嗦嗦,中心很不突出,水分很大,被我删去了一万字,而这些学生我之前知道是三好学生,后来才知道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这就是我们(包括教师和学生)不注重基本思维启发和训练的一个结果。我有的朋友考上博士之后,不久就被她导师狠骂了一顿,“就会考试,就会看教科书,不看专著,思维完全得不到开发,赶紧给我恶补!”结果读了四年才毕业。

第二重狭隘是只以为创新就是创立一种新的学说(即知识创新),而没有注意到思维的变通性、细致性也是创新(即思维创新和手法创新)。

我常说“在规范中创新”,所谓“规范”就是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积累,教师教一些基本的东西,所谓“创新”就是注重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手法创新,即使是像外语这样的学科,似乎不需要创新,这其实是极为狭隘的想法,因为同样是教外语,新东方就很讲究手法创新。即使是那些很实用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视思维的的新锐与灵活,例如新闻,我听一个南方日报的记者说,同样几家媒体报道一个妇女在广州街上被抢包的事情,其他媒体记者只会写她被抢了,已经报警了,警察在追捕中;但是他在发稿前打电话问事主,那个妇女说已经抓到抢匪了,再跟警察局核实,也是同样答案,于是他把这个结果写上去,可想而知,其他几家媒体被同行笑死。又例如一个垃圾工人干了若干年之后,记录、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到书店看书,发现没有关于环卫工人管理的书,于是发愤著书,遂一举成功。有时候其实只需要变通一下,细心一点,就能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同学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社会上的人比较看重大学的也是创新——有的中小企业老板是我的朋友,他说“大学教学不注重创新,社会就难以进步,因为大量的人才都是从大学输送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观念,社会如何进步”;我上函授课,一些中小学老师正经地问我是否大学教师一起吃饭都谈学术创新的。

思考还与自学能力相关。我把学生分为六种类型:有预习而全听懂的、半懂的、不懂的三种,没有预习而全听懂的、半懂的、不懂的三种。可能有的学生听不懂(你预习了吗?认真吗?思考了吗?),我不太在意,因为大学教学除了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启发,大学学习也主要靠自学(如果说本科百分之五六十靠自学,硕士百分之六七十靠自学,那么博士就是百分之八十靠自学),课堂上暂时听不懂的以后通过复习或者看书就明白了;我大学时候有的也听不懂(例如大一时听海德格尔),但后来通过看书而无师自通。我最反感现在以“是否能让人懂”来评价一样东西的好坏,《尤利西斯》有几个人懂,梵高的绘画有多少人懂,诺贝尔奖的成果有多少人懂,难道它们就不是好东西了吗?以这样的标准来迁就社会,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所在。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精神和方法有效吗?名人的例子太多,我举一些普通人的例子来证明这些精神和方法是有效的。2009年报纸上说的那位高中学历,毕业十多年的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能够免试读复旦大学的博士靠的是这种学习精神。我的不少博士同学第一学历只是中专,一步步的函授或者自考大专、本科,考上硕士、博士,比我高几届的我的本科师兄兼老师在就业时拿着半人高的发表的作品、奖状、证书去用人单位,该单位马上拍板录用他(只不过后来留校,现在于某国家重点大学当教授),靠的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精神和方法。(附带说一句:生活困顿、压力较大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沉沦或者不作为的借口)作为大学生,能够实行其中的一两点,对其人生应该有利而无害。但是这些都必须成为他的习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外在的东西。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像草一样活着,还是像树一样成长?

“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他也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八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学的思想,其实还需要人与人的尊重,难道只有一种成功模式吗?难道不成功就不值得尊重吗?不过俞敏洪所说的树的精神还是要学习,那是人类向上的精神。当然我们也需要向下的精神,草的精神,一视同仁、普渡众生、宽容理解的精神)

最后我总结文学阅读的几种境界与方法。

1、技巧境界,读其技巧;2、情思境界,读其情思;3、创新境界,读出新意;4、智慧境界,读出智慧(西方探究世界本质,中国着眼人生世态);5、生命境界或者自然境界,以阅读为生命,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时也自成一本书。

写作这篇“把学习变作快乐的过程”的短文,是因为第一,我是一般人家出身,家庭教育也一般;第二,我自觉不算一个很聪明的人,我只是有点痴的、相对勤奋的人;第三,我觉得这里有的学生和我以前差不多,只是可能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点差异罢了。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是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能力、方向、精神这一点不会有太大差距。当然一种米养百种人,我们的做法只是想奠定一种基础,启发一种精神,培养一种能力。能否有效,最终在于学生的努力。还有一点,所谓“快乐”其实也包括“平静”,因为最大的快乐就是平静,能够平静地学习,平静地面对人生,幸莫大焉。

最后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把学习变作快乐的过程、平静的过程。

2010年8月底9月初一稿,2010年10月19定稿

附录: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想法

像草一样活着,还是像树一样成长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他也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八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学的思想,其实还需要人与人的尊重,难道只有一种成功模式吗?难道不成功就不值得尊重吗?不过俞敏洪所说的树的精神还是要学习,那是人类向上的精神。当然我们也需要向下的精神,草的精神,一视同仁、普渡众生的精神)

水的精神

我有一个比喻,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冲过去还是绕过去,只要我们能过去就行,我希望大家能使自己的生命向梦想流过去,像长江黄河一样,能流到自己梦想的尽头,进入宽阔的海洋,使自己的事业也变得开阔,但是并不是说你想流就能流动过去的,其实这里面要具备一种精神,这就是水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尽管你也跟着水一直往前流,但是由于你个性的缺陷,面对困难的腿部或者说胆怯,你可能慢慢的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上面的泥沙会不断的把你压住,最后你会暗无天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像水一样不断的继续自己的力量,不断的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生命中四分之三的幸福和快乐

有一次我在往黄河边上走的时候,我灌了一瓶子水,大家知道黄河的水特别浑,后来我就把它放在路边,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我非常吃惊的发现,一瓶水的四分之三已经变成非常清澈的,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假如说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而把浑浊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你就明白了,当你摇晃一下以后,你的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也就是充满痛苦和烦恼,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后,尽管泥沙总的分量一点都没有减少,但是它沉淀在你的心中,因为你的心比较沉静,所以就再也不会被搅和起来,因此你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一定是幸福和快乐。

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你未来生命的高度

现在大学生的人文学识相对来说比较少,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太急功近利了,他们只读《穷爸爸富爸爸》,都想快速致富,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你未来生命的高度”,而这个厚度绝对不是读《穷爸爸富爸爸》能读厚的,你要读卢梭的《西方哲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这样的书,甚至背背唐诗宋词都对提高你的生命厚度是有好处的,表面上看,读这些书,跟你未来做的事情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她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基础,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厚度,奠定了你这个人后来发挥的余地有多大。

△七句话原则

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

用平和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

用知识和技能来发送自己的生活

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

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

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其他想法——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种过程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能知道如何加速(要学会自我控制)

放弃是一种智慧,缺点是一种恩惠

关闭窗口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肇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电话:0758-2716310   邮编:526061  E-mail:wenxueyuan@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