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实习记者钱凯玥 李芯蕾 刘依娜)2017年11月12日下午,文学院卢永和博士在星湖校区108教室为大一新生开设一场题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性解释——费孝通〈乡土中国〉导读”的学术讲座。
卢永和老师从大学生读书的问题引出讲题,并指出,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应拘囿于文学作品,而需旁涉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跨学科书籍,由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借鉴这些学科理论资源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并促成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认知。以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讲座选题,其用意恰在于此。
讲座中,卢永和老师首先对费孝通先生及其要著《乡土中国》作扼要介绍。接下来,卢老师结合原著文本,对该著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等四个核心专题作出延展性解读。就“乡土本色”而言,卢老师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有别于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卢老师将“农业+副业”概括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经济结构与物质生产方式,并循着这条线索,贯通性解释“勤劳”与“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近现代中国的“土地革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何走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勤劳革命”模式)等复杂问题。
谈及“差序格局”问题,卢老师援引《乡土中国》文本的重要论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为制约这一价值观念所伴生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中国古代倡导“克己复礼”、“修身为本”,并将这些价值观念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结合《乡土中国》的有关论述,卢老师指出,“家庭”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事业型组织单位,承担经济、政治、宗教和教育等多重功能;而“家族”则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它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循此可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家长制”、“孝”等基本观念。
从“社会秩序靠什么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维系?”等基本社会问题出发,卢老师阐明中国古代“礼治秩序”的精神内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据此逻辑可见,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也可以为人所好。
卢永和老师在讲座作结时指出,“乡土社会”是整体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概念,其经济、政治、阶层、家庭、礼俗等层面共同促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结构。师生问答互动环节之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学院学生机构供稿
2017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