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文学院
首页院务公开新闻中心教学科研党建工作精品课程学生工作学院团委实验室招生师范认证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
信息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者>>正文
德庆龙母文化研讨会
2011-11-01 11:49 王敏 杨红军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2011年10月20日,由广东省社科联、肇庆市社科联和肇庆学院主办,中共德庆县委、德庆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广东·德庆龙母文化研讨会”在德庆县顺利召开。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有能、肇庆市社科联主席王中生、德庆县委书记吴宪平、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宝坚及科研处处长李军出席会议。龙母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信仰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许多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社科院陈忠烈研究员,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冯达才主任,广东省社科联姜波副主任,广东省社科院赵立人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吴建新教授,政协德庆县委温爱民主席和肇庆学院文学院“肇庆悦城龙母文化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等专家学者,围绕龙母文化在民间信仰、性别文化、传播学、精神文明建设、审美特质与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肇庆社科联主席王中生主持开幕式。德庆县委书记吴宪平致欢迎辞,吴书记指出,通过这次龙母文化研讨会,对于很好地发扬龙母文化,让龙母文化落地,推动德庆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建设,促进德庆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肇庆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宝坚作为主办方致词,他肯定龙母文化研究在文化建设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指出肇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一直积极支持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高度肯定王敏教授带领的龙母文化研究团队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对德庆县委县政府对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诚挚谢意。

学术研讨会由广东省社科项目“肇庆悦城龙母文化研究”负责人、肇庆学院王敏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龙母文化研究的意义和观点。

龙母文化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龙光入觐的幸福家园——西江龙母文化的再认识》,强调龙母文化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广东从文化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要用文化来引领经济,就要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我们要做强的一个文化项目就是龙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一是龙母信仰的精神魅力;第二是和谐音符不仅是当今的福音,更是对幸福明天的期盼;第三是圣灵福地不仅是对宜居环境的追求,更是对科学发展的无限向往;第四是幸福指数来自心灵的呼唤。龙母文化信仰作为德庆乃至整个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已经越来越突出,做好做强龙母信仰,其实就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方面。

赖翅萍教授《岭南女性生命活动的一个象征文本——悦城龙母传说的性别文化内涵解读》,从性别视角去解读龙母传说中的性别文化内涵:龙母传说表现出的女性生命观,所体现出的富有女性特征的母教观和自然观;分析龙母传说所隐含的性别观,总结龙母传说中的性别文化。作为女性文化,其核心精髓应该是女性的主体精神。赖教授大胆地做出自己的学术推测:“我觉得龙母崇拜,它不仅仅是岭南女性的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是岭南文明的源头。”

陈忠烈研究员《“悦城水口龙母娘娘”——岭南民间信仰的创造》,以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强调,我们要研究龙母文化,就需要站在岭南文化的大环境中去研究,这样才能看出龙母文化的价值所在。悦城水口龙母娘娘的岭南民间信仰的创造,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时俱进的龙母“正统化”,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岭南地方神灵的“正统化”,是岭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一大创造;二是没有封号的女神,以“水口”显荣。龙母在珠三角的众神之中,是唯一不以封号行世的女神,她突出的显荣是“水口”,民间称之为“悦城水口龙母娘娘”。她被誉为西江流域的“保护神”。悦城龙母祖庙和民间龙母信仰,在岭南有不少先导性的创设,这些创设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无穷的学术魅力,有待我们投入更多的学术关怀。

吴建新教授《清代西江河段的水文化信仰》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悦城龙母祖庙的来源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粤西南的土著人是以某种神灵或是将自己的祖先神化,这是一种“亦神亦祖”的现象。还有历年来都有梁氏募捐修葺龙母祖庙,而龙母却是姓温的一个顺水漂流来的女婴,这些梁氏和温氏是否有关联呢?这些都值得探讨。第二是西江下游河段的水文化信仰问题。研究龙母水神的信仰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龙母祖庙这一带水域,应该扩展到整个西江流域,与西江下游河段的珠三角地区的水运、渔业和商业运输,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龙母的水文化信仰,不仅仅是属于德庆的,而且是属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

德庆旅游局潘子杰局长就《传承文化,凝聚品牌——做大做强悦城龙母文化旅游产业》作了发言,对龙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一是关于龙母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要走旅游品牌化、信仰大众化的路子,还要不断地开展恢复抢救和创新推广工作,推进龙母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二是要对龙母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主要设想有:继续坚持龙母文化发展的成功模式,挖掘龙母文化的内涵,加快推进龙母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全力做好龙母祖庙百年大修工程,共同做大做强龙母文化产业,使弘扬龙母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赵立人研究员就《悦城龙母庙与德庆州蒙养学堂》的题目发言。蒙养学堂是清代在20世纪初开始新政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废科举、兴学堂是紧密联系的。他指出,龙母庙一方是明显支持改革和现代化的,龙母庙最后一次大修与振兴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针对广大信众对龙母的爱戴,这些历史事件启示我们,德庆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衡量标准是人才。我们在彰显龙母文化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建议把龙母文化与发展教育以具体形式结合,如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基金等,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达到弘扬龙母文化与发展教育双赢的局面。

德庆政协温爱民主席的《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兴修年代初探》提出颇有新意的观点:第一,龙母到底是哪个年代的人?第二,龙母是人还是神?围绕《南越志》等大量文献资料,提出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龙母,应抛弃“龙母是弃婴”的说法,树立一个母系氏族伟大部落首领的形象。他认为,龙母是人,西江河神的一个化身,可以认为是一个远古部落的首领带着族人在西江流域生息繁衍,与大自然作顽强抗争,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成为民间的信仰,后来被人尊为“龙母”。要证明龙母的年代久远,可从龙母祖庙修建年代的角度论证;他认为,相关的碑刻有十分重要的考证意义,建议恢复龙母庙相关的碑刻。

杨红军副教授《龙母民俗叙事的社会心理分析》,指出龙母故事的魅力来源于叙事的张力,外结构以时间序列和情节序列为主的叙事,是一个英雄叙事结构,内结构是一种表意功能结构,表达了民众潜意识中对封建官府的逆反心理。今天,封建制度已经寿终正寝,龙母崇拜的香火却越来越旺,主要原因:第一,龙母文化所宣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第二,社会矛盾未能及时化解,人民的精神需要抚慰;第三,民众信仰目前存在的空白地带,需要寻找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刘炳辰副教授《论龙母信仰的现实意义》指出:龙母信仰热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龙母故事的形成与发展,融合了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出多民族文化一体化的特点;龙母故事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精神,值得发扬光大;龙母文化最突出的观念是孝道,“母慈”“子孝”。我们必须从龙母故事当中受到一些启发,从而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做适当地引导。

苏常老师《国家、市场、社会的共振与互动——论龙母文化在当代南中国的传播》,从传播学角度研究龙母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现象。除了信仰本身的力量外,国家、市场、社会,对龙母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对于龙母文化的借用,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社会整合和认同建构等层面;市场的作用包括:旅游业的兴旺、文化产业发展、传媒的推广与宣传;社会的呼唤,体现在社会转型期民众需要一种心灵鸡汤的滋润。指出国家、市场的这种权力行使,必须在一个适度范围内,否则会形成对文化的破坏和消解。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林有能作全面总结。从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0年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政策的施行,可以看出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他充分肯定与会专家对于龙母文化研究探讨的成果,认为这些研究学理性与现实价值兼备,对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指出龙母文化研究课题不仅对学术界有贡献,对文化建设以及德庆县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极大意义,要争取做得更好。林有能副主席总结本次研讨会有两大特点:第一,学术氛围比较浓厚,侧重于学术性的探讨研究;第二,做到结合实际状况探讨龙母文化。围绕“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为地方文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专家学者只要潜心研究,就定能达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而地方官员则要更好地熟悉、了解地方文化。最后,林有能副主席对“如何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第二,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风民俗及语言;第三,整合研究力量。

吴宪平书记从各位专家学者对龙母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初步确立了未来德庆党委、政府利用龙母文化推动德庆文化建设和旅游建设的举措:第一,出版龙母文化的相关碑集,在龙母公园建设中规划合适的位置,把碑刻展示给游人旅客观赏;第二,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出版龙母故事的连环画。吴书记表示,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政府人员对德庆龙母文化的大力支持,欢迎大家到德庆研究与参观。

关闭窗口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肇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电话:0758-2716310   邮编:526061  E-mail:wenxueyuan@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