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而“乡村文化”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基固魂工程。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23日,肇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大旺乡音文化调研突击队满怀热忱前往肇庆四会市一村社区范家村,开展了一场富有意义的乡音文化寻访活动。通过采访村民,实地探访宗祠,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伊始,在范家村文化活动室,调研队伍围绕在村中德高望重、熟知村史的长者范凯棠先生身边,聆听范家村的悠久历史并对其进行采访。范凯棠老先生介绍,范家祖先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七代孙达甫公。南宋末年,为避战乱,达甫公携家眷自苏州南迁至广州花都,以教书为业。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其后代遍布广州、肇庆、三水等地,大旺地区成为重要聚居点之一。他特别提到,承载着家族精神的范氏宗祠虽历经风雨,在历史中倒塌,又于清代遭遇洪水冲毁后重建,但始终在族人守护下得以延续。2015年,范氏宗族又举全族之力筹款重新翻修,才有如今保存完好的范氏宗祠。这种对祠堂的执着守护,正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家族凝聚力的生动诠释。
访谈结束后,为更直观了解范家村的历史,队员们在村长的指引下集体来到范氏宗祠进行参观。推开那扇厚重古朴的木门,队员们肃然而入。他们首先驻足于记录历代范家子孙的“光裕堂”,感受范氏家族的源远流长。随后,队员们沿两侧门廊缓行,仔细观看廊壁上记录着范氏宗族重要庆典活动的历史照片。一张张泛黄或崭新的影像,串联起范氏家族从古至今的奋斗史,成为了宗族发展轨迹的生动见证。调研队细致地对宗祠内的建筑结构、砖石、雕梁、匾额字画等承载着祖训与历史记忆的细节进行了拍摄和记录,为后续整理研究留存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每一方斑驳的砖石、每一处精雕的梁椽、每一幅承载祖训的匾额字画,都成为队员们感知范氏家族数百年沧桑与坚守的无声纽带,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座古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此次范家村之行,不仅是一次扎实的乡村调研,更让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与乡土情怀的强大生命力。队员们表示,通过亲耳聆听、亲眼所见,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底蕴有了更真切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的责任感。本次调研收集的资料,也将为梳理大旺地区的乡音文化脉络、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参考。(撰稿:邓洛冰,何晓虹)
>>>下一条:书法文化突击队调研大旺东华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