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日常事务 >> 正文

书法文化突击队调研大旺东华村

2025年07月20日 13:25 


本网讯 青石板上墨痕深,宗祠壁间笔锋劲。七月的东华村,梁氏宗祠"思诚堂"的木匾映着骄阳,百年家塾门额的石刻沐着细雨。肇庆学院书法文化调研队深入这座墨香流淌的古村,以指尖丈量千年书痕,解码岭南书法密码。

宗祠是乡土凝固的笔墨史诗,是调研队调查的重中之重轻抚梁氏宗祠石门框,阴刻楷书"梁氏宗祠"四字如铁画银钩。‘梁’字竖钩如古松虬枝,暗含千钧之力;‘祠’字右部‘司’横折若龙尾摆荡,圆转遒劲,一笔一划尽显书法风韵。最令学子震撼的,是后堂朱元璋《庐山诗》壁画。‘竹影千秋’的篆意笔法,与‘金球’二字行草笔势形成时空对话。"指导教授李维明点出墨韵玄机。而侧壁梁氏家训书中自有黄金银"的朴拙楷书,恰与祠堂牌位"宗枝奕叶长"的鎏金小楷,构成一部立体的书法编年史。

调研队成员来到了位于东华村西部梁政勋家塾,当指尖触到这刀痕,就像碰到历史的心跳!在家塾门额前,队员高清摄像机拍摄"梁政勲家塾"阴刻楷书。同治六年的刻痕深达2毫米,起笔处"藏头护尾"的篆籀古法清晰可辨。门楣壁画"龙川竹影几度秋"的篆书题字,更让学子惊叹:"云字雨部四点如坠玉,锁字金旁转折似屈铁,这是清代匠人刀笔相生的绝唱。"在家塾西厢,半截埋土的"雷宅后土"石匾引发探究。比对祠堂"梁府拜桌"石刻,队员发现惊人关联:二者虽分属梁雷二姓,却同用"横细竖粗、方中带圆"的颜体笔法。由此可见清代大旺匠人已有成熟书派传承!

"刀痕会风化,但横竖间的风骨永存。"队员在调研手记中写道。当夕阳掠过家塾门额"勲"字最后一钩,那古代石匠收刀的顿挫之力,正化为肇庆学院00后学子腕底的提按锋芒——九百年翰墨长河,在此刻奔不息。(撰稿:吴超越)


< <<上一条:乡音文化突击队范家村之行:聆听·见证·传承 >>>下一条:乡音文化调研突击队:三下乡活动走进蒋家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