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晚,由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肇庆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的“西江思潮•以文艺评论建设文明城市”系列活动之一——陈陟云诗集《黄昏之前》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形式在线上举行,省内外100多位听众参与。应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肇庆学院文学院黎保荣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岗教授以及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张德明教授齐聚线上会议室,彼此之间交流和发表对陈陟云诗集《黄昏之前》的见解,最后肇庆学院文学院教师向海燕深情朗诵了陈陟云的诗歌——《一生不变的爱情》。
理想之花 植根八零
“80年代”被学者们认为是陈陟云诗歌的一个标签,在研讨会上频频被提起。“理想主义”“激情主义”“富有人文气息”是张桃洲教授对陈陟云诗歌的评价,他谈及陈陟云的抒情诗,是在80年代的背景中汲取“营养”,陈陟云可谓80年代之子。张德明教授提出了陈陟云诗歌有“四大追求”,其中第三个“追求”就是陈陟云写诗时“对80年代诗歌有意识的传承”。其中对信念的坚守、理想主义的情怀,在《喀纳斯河》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诗为源 各抒己见
在谈论诗人的思想资源和生活经历之外,诗歌本身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头戏”。杨庆祥教授提出了3个关键词——“确定性”、“变形记”和“反讽”。“确定性”指的是事物的确定性,诗人与“诗”对象之间,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张力。“变形记”的关键是“幻变”,这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很关键。诗人在诗歌中会幻化其他存在的事物,如《喀纳斯河》中的昆虫,《时日》中的鹰等等。最后是“反讽”一词,杨庆祥教授认为陈陟云的诗歌中,有着传统假面之下的现代性维度。
姜涛教授提出陈陟云诗歌具有一种“隐秀之美”,他阅读多篇陈陟云的诗歌,觉得诗中多了些“山水自然”的关系,也有谈及诗人深夜冥想,其内容和陈陟云的工作生活完全不同。林岗教授则用“眼光”一词来概括陈陟云的诗艺,并举了《王的盛宴》一诗,说明正是由于陈陟云几十年来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人生阅历,这首诗是历史的题材加上陈陟云“现代的眼光”,而显得十分独到。张桃洲教授指出陈陟云诗歌具有抒情调子和韵律感。张德明教授则列出了“四大追求”,第一是陈陟云对于诗歌创作的纯粹性。第二是诗歌语言、结构的精致之美,“很多首诗都有质量、水准,看得出是精心打磨。”张德明教授说。第三点在上面已经提及。其四是追求诗意呈现繁复与丰厚,诗歌的阐释度非常大。
最后黎保荣教授在总结专家发言的同时,简单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陈陟云的诗歌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清峻”,表现出“精致”“思辨”与“寒气”的特点。
< <<上一条:落实教学检查 营造良好学风——文学院开展开学教学大检查 >>>下一条:吴业春校长到文学院开展调研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