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研一学子到中学参与语文课堂观摩活动

2025年10月23日 10:16 


为深化对教育实践的认知,搭建理论与课堂的桥梁,10月22日,学院组织2025级研究生前往肇庆市龙涛中学开展课堂学习观摩活动,听取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的课堂点评与指导。张志帆老师带队。

活动伊始,肇庆市龙涛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凌春颜带来《猫》的示范课,以扎实的课堂设计与深度的文本解读,展现语文教学的育人魅力。课堂上,凌春颜老师以郑振铎笔下三只猫的不同经历为核心脉络,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猫的命运起伏轨迹,分析作者在与猫相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在逐段品读文本细节、互动探讨关键情节的过程中,她巧妙设问、层层引导,最终让学生自主领悟“常怀悲悯之心,对事物慎下断语”的深层主旨,既实现了语文知识的有效传递,更完成了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引领,为在场听课者呈现了一节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优质语文课。

刘嘉程老师带来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的精彩讲授。课堂上,刘嘉程老师围绕“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核心情节巧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还原“七十二变”的奇幻场景,借助趣味提问引导学生联想角色变身细节,让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使课堂全程充满童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宋玉玲老师的课堂深沉有力,思辨性强。她执教的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一课,这是一篇饱含沧桑与反思的小说,以“我”的视角串联起二十余年回乡所见,道尽了旧中国乡村的衰败与人物的悲凉。整堂课逻辑清晰,宋玉玲牢牢紧扣“人物之变”的核心,在闰土“少年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对比处,引导学生深挖外貌、语言、神态的细节差异;在杨二嫂“豆腐西施”到“圆规”的蜕变处,带领学生剖析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挤压。

关玉老师开展《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展示活动。关老师以“人物形象与人性底色”为核心展开文本研读教学,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盼—赞—避”的态度转变为分析主线,引导学生梳理于勒“浪荡子—福音者—穷水手”的身份变化,既让学生掌握了小说人物塑造的对比手法,也透过人物言行的反差,挖掘出金钱社会下人性的复杂与亲情的异化。

此次活动,特级教师余映潮对凌春颜、刘嘉程、宋玉玲、关玉四位教师的课堂展开深度点评,既立足“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命题分享教学理念,也针对具体课堂精准剖析。

余老师首先明确优质语文课的核心标准——需立足“六有”课堂阅读教学核心,即落实字词积累训练、开展朗读活动或朗读训练、深化精读品析训练、融入课中背诵或微文创写、强化语文知识与文学知识积累、推进学习方法实践,同时特别强调“关注学生整体性”,需通过集体训练、全员参与,让课堂惠及每一位学习者,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他逐一点评四位教师的课堂亮点,既充分肯定老师们在文本解读、课堂设计、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的匠心与亮点,认可其在知识传递、学生引导及学科素养培养上的有效实践;也客观指出课堂可优化之处,针对学生集体训练的强度、自主思考空间的预留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名师领航启新思,点评赋能共成长。”本次听课活动中,四位授课教师各展所长、亮点纷呈,以精湛的教学技艺与深厚的育人底蕴,呈现了四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精品课;余映潮老师的点评精准贴切、见解独到,既肯定课堂闪光点,又提出指导性优化建议,为在场师生带来深刻启发。值得一提的是,2025级研究生全程参与听课学习,在观摩优质课堂、聆听专业点评中,近距离感受一线教学的魅力,为未来投身教育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教师间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优质平台,更实现了“以课促研、以评提质”的良好效果。期待全体同学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耕课堂观察,吸纳一线教学智慧,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道路上持续精进,共同为夯实专业基础、成长为高素质语文教育从业者而不懈努力!


撰稿:陈琳   初审:陈嘉欣   复审:陈爱香   终审:陈伟林 杨红军

< <<上一条:文传师生应邀见证肇庆市元魁塔文学馆开馆 >>>下一条:26名同学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参加答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