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科研工作定位,2014年1月以来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在学校领导下,围绕学校重心工作,坚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新科研管理新模式,驱动科研工作再发展。
一、近三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就
(一)获准教研科研课题立项
除了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陈增岳教授主持)外,三年来文学院教师在课题立项方面取得斐然成绩,各级别课题立项57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项,省部级立项4项,市厅级立项16项。陈爱香教授的《国家主义视阈下俄罗斯小说历史记忆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省部级课题立项也取得极大成就,沈有珠副教授的《近现代粤剧海外传播研究》、卢永和副教授的《胡怀琛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苏文兰副教授的《新文学女性解放叙事研究》、唐碧红博士的《民国广东词学编年与研究》等课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立项。近年文学院注重教学实践研究,在课题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鲍昌宝教授的《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教学改革探索》、孟建安教授(第一主持人)的《中国文化概论(精品教材)》、陈明华副教授的《卓越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计划》、苏文兰副教授的《跨文化交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熊沛军博士的《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丁楹博士的《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等9项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在校级课题研究中,由鲍昌宝教授主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遴选为肇庆学院重点学科(攀峰学科)立项、《国学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广东书法艺术教育协同育人平台)》被建设为2014年度肇庆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重大协同育人平台。这两个项目建设周期长,逐步打造文学院重点建设特色。各类科学、教学研究课题,必将推动文学院各专业、各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发表学术论文
文学院教师历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勤思考厚研究的良好风气。三年来共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7篇,其中C类以上29篇,省级88篇;同时,文学院年度科研报告会共收到论文158篇。其中,共有8篇高水平教学、学术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社会科学辑刊》《新文学评论》《中国出版》等B类中文核心刊物发表;有21篇有独特研究视角的论文在《文艺评论》《当代修辞学》《俄罗斯文艺》《湘潭大学学报》《暨南学报》《戏剧文学》《齐鲁学刊》等C类中文核心刊物发表。黎保荣、黄伟等老师的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信息中心全文转载、摘编、题录。
(三)出版专著和教材
三年来共出版专著和教材计13部。其中,有孟建安教授的《修辞语义:描写与阐释》、张仁香教授的《梁宗岱诗学研究》、陈明华博士的《华语电影叙事的文化身份》、丁楹博士的《南宋遗民词人研究》、卢永和博士的《经典与民间:水浒叙事的文化阐释》、沈有珠副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探微》、康庄博士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禅宗非言语行为之语言研究》等9部学术专著。熊沛军博士主编的《师范生三笔字教程》,孟建安教授、苏文兰副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等3部教材已作为本科生授课使用。
(四)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
共获得科研教研优秀成果奖20项。其中,优秀科研成果奖18项,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大致情况为:黄伟教授《广府戏班史》获得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等2项,赖翅萍教授的专著《未竟的审美之旅——论新时期女性小说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探寻》2013年5月获得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文艺奖,并于2014年2月再获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12-2013年度肇庆市文艺精品奖”。黎保荣、黄伟等5人次获肇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研究成果奖。苏文兰、孟建安分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组织系列学术活动
每年组织4次教授博士系列讲座,共开展活动11次;每年组织1次教授博士沙龙,共开展活动3次;经长时间共同准备与努力,2015年10月份成功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全国性会议1次。
(六)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努力扩大文学院和文学院教师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知名度。先后有55人次参加境内外、省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北京大学程郁缀等校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11人次。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科研管理架构,有效开展管理工作
几年来,文学院一直在创新思维,努力探索科研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行政架构和业务架构协同运作并统一于一的科研管理新模式。“一”即为文学院党政班子;“行政架构”为分管领导-系-研究所(中心);“业务架构”则为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上下协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由此有效推动科研管理工作。
(二)修订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坚持制度管理
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既有科研奖励条例、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奖励基金使用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新形势制订攀峰学科经费管理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奖励、资助学术研究成果,从制度层面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努力打造一支有较高水平且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
文学院一直注重科研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计60人,已经初步建设了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体的科研队伍。规模适度,基本保证了文学院有效开展科研工作。依托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了现当代文学学科科研团队、古代文学学科科研团队,以及岭南文化与岭南文学研究、岭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西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创新科研团队。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得到显著改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5%,博士学历比例达到45%。
(四)协同构建融科研、教学、服务为一体的科研工作机制
1.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申硕改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科研工作。把项目和创新平台作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积极寻找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营造严谨务实的科研氛围。充分发挥两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科、古代文学学科两个优势学科,以及肇庆市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国学教育研究中心、高要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基地、佛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努力整合暨南大学方言研究中心肇庆学院方言研究工作站研究团队,为后续开展粤西方言调查做好初步前期准备工作。
2.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创造条件把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做到服务于教学,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术支持。
其一,文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旨趣共开出具有学术含量的选修课程计226班次,以选修课程教学形式把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前沿信息用到课堂上,从而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含金量。
其二,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服务于教学。文学院一直坚持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每年开讲4场学术报告。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并把教授博士的科研成果通过讲座平台传授给学生。
其三,每年开展教授博士沙龙活动1次,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梯队建设、服务地方、服务教育等进行讨论,要求做到人人有文章,个个要发言。这对于凝聚学科方向、创新科研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四,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并依规用于课程教学。
其五,强化对学生课外研究型学习的指导。加强以“项目”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式研究型学习的指导,大力扶持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开展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大创项目等,以师生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学术指导作用。
3.坚持学术研究与社会对接,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加大地方社会文化研究,走协同创新道路。近年来,文学院同广东省教育厅、肇庆市教育局、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妇联、肇庆市广播电视中心、西江日报社、端州区政府、高要市委宣传部、香港喜耀教育集团、肇庆执大象文化公司等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这标志着文学院社会地方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诸多对策研究和工作方案被有关单位采纳并产生社会效益。比如,文学院和德庆县政府合作开展龙母文化研究;和高要市委宣传部合作开展“高要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研究”;和肇庆市妇联合作成立“肇庆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系列社会文化活动;和肇庆市教育局合作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承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构建了系列化的教学科研平台,开展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鼓励资助了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发表、出版。
三、存在不足
(一)科研队伍建设工作尚需加强
一些低职称、低学历的教师缺少科研动力;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建设是长期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科研创新团队依然紧缺;在学界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凤毛麟角,不够多,还没形成规模效应;教师的科研热情不够高,教师发展需要制度保证。
(二)重点学科平台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需要加强
学科整合和学科特色需要长时期的孕育与凝练,目前正在形成,但不够强大,后续发展动力需要加强;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形成,与政府企业合作缺少内生原动力,合作形式需要政策支持,创新源头不足。
(三)一些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尚不具备
一些科研工作需要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方言调查、语义分析等尚不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作为保障。这样就制约了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继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选派一批年轻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培养应用型科研力量;鼓励教师考博、国内外访学,打造一支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队伍。通过引进和培养,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0%,高级职称达到75%。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每个二级学科教授达到3人以上,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做好师资准备。
(二)增强科研力度
以攀峰学科建设为核心,继续完善攀峰学科建设规划和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以上,获得一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达到人均发表学术论文两篇,重大平台建设和标志性的学术成果获得突破。不断凝聚学科特色,在岭南文化与文学研究方向获得成效,形成学术影响,并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每两年召开一次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三)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努力和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好一批研究中心;争取社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实现彼此共赢。
1.以书法教育为基础,建设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协同育人基地,加大力度开展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打造文学院学术特色,并扩大文学院社会影响力。
2.建设好广东省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基地,积极开展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引进和合作模式,建立肇庆学院方言研究中心,开展方言调查研究工作,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